22 6月 江淮汽车53年蜕变之路,一个地方国企的逆袭
5月23日,江淮汽车收到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同意建设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中国)合资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
从巢湖汽车配件厂逐步蜕变为如今的江淮汽车,五十三年前的江淮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服务的汽车厂会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会成为集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及动力总成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国内唯一一家产品线最齐全的综合型自主品牌汽车主力厂商。那么这五十三年,江淮汽车走过了哪些不为人知的道路?
生死攸关 勤俭开拓创新路
“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汽车作为生产资料,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卖方市场,一车难求,日子好的时候人们要提着麻油去找人提车、买车,那时江汽提出在1979年越过三八线,就是产销量努力突破三千八百辆。但到了1979年下半年的时候,企业遇到了一些困难,到1980年、1981年的时候继续困难,坊间传说当时的江淮汽车制造厂承接老鼠夹子、苍蝇拍子、沙发、煤球夹子和纺织机械等劳务加工给工人发工资,那都是真实的。” 据江淮汽车老一辈员工回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安徽第一辆汽车诞生地、走过27年历史的江淮汽车厂一下子陷入困境之中,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推到了生死攸关的风口浪尖。
“和大环境脱不了干系,汽车行业需要政府来做些规划和投资,但当时安徽的定位是农业大省,对工业发展关注度不高;当然企业内部也有问题,未能积极从计划经济中脱身适应市场发展。”江汽一位老员工告诉记者,到1990年的时候,江淮汽车已经落后到行业第29位,当年的汽车产量954台,亏损300多万,而当时江汽的员工人数是3000多名。
知情人士透露,1990那一年也是转折之年,那一年,已经拥有合肥工业大学学士学位、学发动机出身的左延安被推至江淮汽车制造厂厂长的位置;那一年,江汽的命运被扭转。
当时安徽的汽车企业有合肥淝河汽车修配厂、合肥汽车配件厂和芜湖仪表厂等,但只有江淮汽车的命运得到华丽转身,为什么?研究者分析较多,但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企业的生死攸关之时,江汽人依然拥有艰苦创业、勤俭建厂、求真务实的好作风。
绝地反击 底盘书写自主传奇
面临企业效益急剧滑坡的困境,面对昔日曾经辉煌过的工厂,最快的途径在当时的江淮人看来就是“傍大款”。但资产薄弱、实力不济的江汽最终没有找到这样的依靠,也正是这种无奈逼出了江汽自主创新之路。
江淮汽车领导人暗下决心:我们的厂水平偏低,技术落后、资金匮乏、困难重重是事实,但我们要生存、要发展的决心是不会动摇的。联营这条路走不通,我们还有一个“法宝”,那就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当时,中国的客车一直使用货车底盘改装而成,客车的舒适性、安全性、操纵稳定性、道路通过性都需要很大的改善与提升。凭借业内人士的敏感,江淮人捕捉到这一“天赐”良机,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其研究结果让江淮人激动不已:问题出在底盘上!这也是市场空白点,江汽人从中看到了无限商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重点发展客车专用底盘,适时发展整车。” 并提出面向市场、面向行业、扬长避短、调整结构十六字方针。
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江淮汽车公司于1990年创造性生产出国内第一台客车专用底盘,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依靠载货汽车底盘改装客车的历史,并给江汽带来了新生的曙光。“1991年公司就不再亏损,1992年开始赚钱,1993年万台汽车下线。”老员工回忆说。
三级连跳 妙棋探索出口第一单
底盘的创新不仅为江汽打开了一片广阔天地,也结束了国内客车底盘用货车底盘改装的历史。短短的几年内,江淮汽车在商用车底盘各细分市场均取得优异成绩,形成了“高中低、长中短、前后置、柴汽油”多品种系列化的客车专用底盘产品格局,多系列近百种产品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其中,7米客车专用底盘一度占领国内客车底盘市场80%的市场份额,商用车专用底盘国内市场长期占据超过40%的市场份额,客车专用底盘销量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
底盘项目成功后,江汽摆脱了生存的危机,江淮人也开始思考江淮未来的发展。1995年,江淮汽车提上轻卡项目,这被称为继底盘成功后江汽发展的第一级跳。有研究者认为,除底盘以外,后来的江汽实现了“三连跳”,即轻卡项目、瑞风mpv项目和宾悦轿车项目,也正因为有这“三连跳”,江汽才能集商用车、乘用车及动力总成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产品线最齐全的综合型自主品牌汽车主力厂商。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位居中国企业500强、中国百强工业企业。
江淮汽车不仅诞生了安徽汽车工业的第一台轻卡,同时也创造了安徽汽车工业“走出去”的第一单。1990年5月,江淮轻卡首次尝试并进入国际市场,将视野投放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南美,向玻利维亚出口了36辆轻卡。“那是安徽汽车出口第一单,江淮汽车在积极向海外拓展市场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利用外资壮大了自己,也给安徽汽车工业和安徽汽车外贸探索了一条新路。”
格局蜕变 奋斗成就江汽现象
时光荏苒,1999年9月30日,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隶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2001年8月24日,江淮汽车以客车底盘的名义在沪发行8800万股普通股,正式宣告上市,募集资金7.7亿元。筹集的资金用于投资建设瑞风多功能商务车生产基地,开启了江淮汽车发展新的一页。业内人士介绍,这是当年各大报纸财经版争先报道江淮汽车隆重上市的新闻之一,作为国内唯一的以底盘项目作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在上交所成功上市的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那一年,收获了来自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
瑞风从厂房奠基到产品下线,仅用一年零四个月,江淮汽车开始涉足乘用车领域。2002年3月25日,第一台江淮瑞风商务车正式驶下生产线,瑞风品牌就此诞生,江汽大力发展乘用车的格局也就此打开,2004年9月26日,江淮开始了向轿车业务领域的迈步,2005年初,江淮向国家发改委递交了生产轿车的申请报告,进入漫长的等待批准阶段。2007年1月17日,当江汽终于等来准生证时,它已完成了轿车生产的各项准备工作,2008年1月17日,首款江淮轿车“宾悦”下线,标志着江汽全面进入乘用车领域。
这一时期,与江汽“同频共振”的还有来自芜湖的奇瑞和来自马鞍山的星马汽车。就此,一位汽车行业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安徽乃至全国16家国有和国有控股重点汽车企业中,江淮汽车可以算是个“另类”:既不是得到过大规模投入的主流派,又不是戴着合资光环的引进派。几十年来,江汽集团由一个资不抵债的地方国企,成为在全国汽车行业排名靠前的重量级选手,着实产生了令业内外十分关注的“江汽现象”。
抱歉,评论表格在这个时候已关闭。